从苏-27到苏-35,俄罗斯对华军售的心态经历了从“稳赚不赔”到“如履薄冰”的巨变。
中国当年对苏-27的极致逆向和国产化(歼-11B),彻底吓坏了俄罗斯师傅。
当中国求购更先进的苏-35时,俄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!那感觉就像把压箱底的宝物送给一个曾经“背叛”过的学霸徒弟,这买卖,怎么想怎么不放心
要说这份别扭劲儿,根子还得从更早的苏-27说起。当年中国分好几批买苏-27,后来还引进生产线,说好要造200架国产版歼-11。俄罗斯心里盘算得好好的:你造你的,很多核心部件还不是得找我买?这可是笔源源不断的财路。
结果呢?故事完全没按俄罗斯的剧本走。中国这边像开了挂,国产化速度快得惊人。更让他们傻眼的是,歼-11刚造到九十多架,忽然就停了,转头捣鼓出了个全新升级的歼-11B。
这歼-11B可不是简单换个皮,简直是脱胎换骨。零部件几乎完全实现国产化,俄罗斯靠卖零件赚钱的美梦彻底泡汤。更要命的是,歼-11B的性能嗖嗖往上涨,很多地方甚至超越了原版苏-27。
俄罗斯人估计做梦都没想到,当初的技术转让,竟然教会了一个本事这么大的“徒弟”。他们开始担心中国把歼-11B卖到国际上去,直接冲击苏-27和苏-30的市场。
为此,中俄又就歼-11B的外销问题拉扯了很久,最终算是达成了协议,中国承诺不出口。但这事儿给俄罗斯留下的心理阴影太深了,他们算是彻底明白了:中国有能力把学到的东西消化掉,还能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。
经历了歼-11B这一遭,俄罗斯心里这道坎儿就结下了。卖给中国先进飞机?这不是养虎为患嘛!所以等苏-35交易提上日程,俄罗斯那叫一个万般不情愿,各种顾虑重重。
你得知道,在2013、2014年那会儿,苏-35可是俄罗斯手里最拿得出手的四代半战机。它的气动设计、飞控系统,特别是两台AL-41F1S矢量发动机带来的超机动性,在全球都是顶尖水平。
加上那个“雪豹-E”无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航电火控系统,苏-35的地位堪比我们今天的歼-16,是当时俄罗斯空军的排面担当,顶在苏-57形成战斗力之前的空档期。
把这么个宝贝疙瘩卖给那个“学霸”学生?风险太大!万一人家又故技重施,弄出个性能更优的“苏-35B”怎么办?到时候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的悲剧岂不是要重演?
俄罗斯最担心的,恰恰是中国在航电系统上的潜力。这本来是俄罗斯的传统弱项,中国却有能力换装更先进的国产航电,单凭这一点,就可能让苏-35的整体战力获得巨大提升。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之一卖给这样一个买家,换了谁都得掂量掂量。
可最后,俄罗斯还是咬牙把苏-35卖了。这里面原因复杂。首先,中国在歼-11B这件事上,确实展现了信誉。答应不出口,就真的没出口。这让俄罗斯觉得,也许中国不会拿苏-35直接砸他们饭碗。
更关键的是,日子不好过啊。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,西方制裁接踵而至,俄罗斯经济元气大伤,外汇收入急剧萎缩。军火贸易成了为数不多能快速回血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中国这24架苏-35的单子,总价值约20亿美元,这笔钱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,简直是雪中送炭。有时候,国家利益也得向现实低头,“有钱不赚是傻瓜”这理儿,关键时候真管用。所以,协议很快就在2014年底签了。
除此之外,长期的博弈也让俄罗斯逐渐明白,在西方持续的挤压下,中国是少数几个能拉一把、值得信任的战略伙伴。把先进飞机卖给中国,不光是赚钱,也能增强中国国防实力,帮着牵制美国在亚太的力量,变相减轻自己的战略压力。
这笔交易,多少也带点“投桃报李”的意思,是深化两国合作的一种姿态。
那中国这边呢?按说歼-20都2011年首飞了,国产四代半战机歼-16也呼之欲出,为啥还要买苏-35?
这既有历史采购惯性,也是当时对自己航空工业发展阶段的清醒判断。毕竟2013、2014年那会儿,歼-20和歼-16都还没大规模服役形成战斗力,空军主力还是歼-10系列。
在国产最先进飞机顶上去之前,通过外购来弥补高端战力空缺,快速提升作战能力,这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,就像借梯子上楼。而且,中国采购部门跟研发部门的工作重心本就不同,采购部门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相对合适的价格,快速弄到先进装备。
中国人买东西也贼精,讲究“少量多次”。通常先采购一个批次约20多架试试水,看看国产型号进展。要是国产型号给力,就像苏-35这样,买完这一批就拉倒,不再续购。
要是国产遇到瓶颈了,那就接着引进,像当年的苏-27和苏-30,引进数量分别达到了76架和100架,就是为了保证部队换代的速度。这苏-35最终只买了24架,恰恰说明,在中国引进它的同时,国产的替代方案已经相当成熟了。
所以说,这苏-35的买卖,与其说是一锤子交易,不如说是中俄在那个特殊当口,你顾虑我多虑,你缺钱我需要,你担心我承诺,多种复杂因素拧巴在一起,最后找到的一个微妙平衡点。一段充满了猜忌、无奈、合作和精明的军火往事。
